第四十章 花古村的加盟商
学堂的事情宋远廷并非只是随口说说,自打穿到大渝,见识了宋家对三房的偏心后,宋远廷便有了让儿孙参加科举的想法。
只是名杨村实在过分落后,别说是学堂,便是认识大字的加起来都超不过五个。
家中儿孙若是想要读书,只能往镇上或县里去。
像宋远志就是宋家花了大价钱送到县里读书的。
以宋远廷现在的能力把儿子们送去县里读书倒也不困难,但名杨村距县城不近,步行往返都要将近大半日的时间。
孩子们去县里读书,便得像宋远志那样住在县里才行。
如今孩子们都是形成三观的关键时候,宋远廷不想赌,他还是希望能够把几个孩子留在身边,看着长大。
若是远在县城,学问没学会,却长成宋远志那副良心狗肺的样子,那这书还不如不读。
所以宋远廷一早就想过在村里建学堂的事情,倘若村里有间像样的学堂,那家里的几个孩子就能就近读书。
村里的乡亲们也能跟着沾光,至少让孩子们不做文盲了。
其实关于家里的几个孩子,宋远廷早就默默观察过。
大郎和二郎都不是读书的料,便是入学也就是认认字,将来多些见识。
至于三郎、五郎和六郎,这三个小子都十分聪慧。
但三郎一心扑在赚钱上,且这小子财商极高,与其逼着科举还不如养成富商。
五郎脑子灵光,六郎聪明乖巧,这俩孩子倒是可以往科举这条路培养培养。
只是,建学堂又不比盖新房。盖房子盖的不过就是个遮风避雨的地儿。
学堂就不一样了。除了学堂建筑本身,还有书籍,先生。
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。然而在大渝,书籍可是稀缺玩意。
大渝朝还没有成熟的印刷技术,因此书本的价格可不是一般的昂贵。
名杨村的村民都不富裕,让他们拿钱给孩子们买书本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再说教书先生,宋远廷到底是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,自然知道一个优秀老师的重要性。
就拿县上宋远志的先生来说吧,那位老先生自己都是四十多岁才考上的童生。与他的学子们相比,多的无非就是科举经验罢了。
也难怪,宋远志跟着先生学了这么多年还连个童生都没考上。
宋远廷是坚决不放心把孩子们交给这种沽名钓誉之辈的。
可问题就来了,在大渝但凡能考上举人的大都是能进入官场的。
别管是大官小官,人家都属于有编制的老爷。
而这些有编制的老爷们除了收一些天赋极高的私家弟子外,根本不会对外授课。
反倒是那些屡考不中的,最终只能靠着教书混口饭吃。
当然,宋远廷也不否认,这些教书先生中也有一些是有真才实学的。只不过在他们这种小地方很难遇到。
因着办学堂面对诸多困境,故而宋远廷也只能暂时搁置,等待更好的时机。
不过说到底,还是银子不够厚。宋远廷就不信了,但凡银子够多,还找不到个像样的教书先生来?
搞钱,搞钱,还是得搞钱。